蘇港交流促進會藝術家代表團訪問雲岡石窟
2021.10.17歐盟首都布魯塞爾消息 黃俊傑報導
左起:烏蘭察布市委機關報高級編審李淑梅,烏蘭察布市政協副主席、比利時世界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高級顧問閆煜東,烏蘭察布市政協智庫專家、蘇港交流促進會永久榮譽主席、比利時美術家協會主席陸惟華博士,比利時世界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主席、蘇港交流促進會會董、比利時書法家協會主席侯杏妹,比利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烏蘭察布市榜書創作中心常務副主任兼秘書長張茂,藝術收藏家王樹芳在雲岡石窟大佛前合影留念
左起:烏蘭察布市政協副主席、比利時世界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高級顧問閆煜東,烏蘭察布市政協智庫專家、蘇港交流促進會永久榮譽主席、比利時美術家協會主席陸惟華,比利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烏蘭察布市榜書創作中心常務副主任兼秘書長張茂在雲岡石窟大佛前合影留念
雲岡石窟的雕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西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按開鑿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不相同。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樸的西域情調。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複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此外,石窟中留下的樂舞和百戲雜技雕刻,也是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和北魏社會生活的反映。
雲岡石窟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雲岡石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匯貫通。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雲岡晚期石窟的窟室佈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了濃郁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